我再讲一遍,在佛教看来,所谓缘起,就是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于各种条件聚集在一起才出现的,有如水到渠成,这就是佛经里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两句话的意思。
这就是此在因畏神意的筹划而作出的渎神的行为。由此,治人之蒙,乃御寇也(44)。
启蒙向学的教育目的,无非是为童蒙将来成人成圣作准备而已。所以,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把存在论的优先地位给予遮蔽状态而不是去蔽状态(25)也就是个体生存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差别,而是为了让所有蒙昧之人找到通向光明的路。这里的包蒙在于九二有能力包容,体阳而能包蒙,以刚而能居中,以此纳配,物莫不应。这里,可以引入此在的空间性特征来说明。
但是,此在的空间性又是奠定于时间的,这种观念与周易的六位时成所赋予此在的特质是一致的。遮蔽之蒙也表现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未来的事件因遮蔽的混沌而恐惧。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在兄弟伦理方面,孟子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兄友弟悌。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既为人,须尽得人理,然后称其名。
孟子认为,舜这样做既维护了兄弟情义,又不会使象胡作非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诸侯只有以三者为宝,才能达到国治、天下平。如果行为有愧于心,它就萎缩了。孟子说:君臣主敬(《孟子·公孙丑下》),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象想杀害舜,并将其财物占为己有,作为弟弟的象不尽悌道,更不用说以舜为榜样尊敬兄长,孟子虽然没有直接谴责象,但通过舜对弟弟的宽宏大量,反衬了象不尽悌道的卑鄙渺小,是对世人的警戒。而白圭治水违背水之趋下的本性而逆行之,会造成洪水泛滥,且以邻国为壑,为己而害人,违背儒家仁道,仁者是不会这样做的。
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男性娶妻主要是孝养父母和繁衍后代。
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概括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治国要从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元来做起,为此孟子具体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梁惠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而问: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孟子·滕文公上》曰:生,事之以礼。《孟子·万章上》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父子关系中父亲对儿女有教育之责,但怎么教育? 《孟子·尽心上》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居处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强调家庭居住环境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方面父母负有直接责任,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体现。‘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关于弟悌,《孟子·离娄上》曰:义之实,从兄是也,指出义的实质就是弟弟顺从兄长。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性善论是由四心→四端→四德构成的人性论体系。
(《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正气指人通过正确的方式培养它,不损害它而获得的一种非常浩大、非常刚强,充满天地之间的精神之气。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见于《论语·为政》孔子语,孟子引孔子的话强调孝道要以礼而行,由生前贯穿死后。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如同一条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天下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人类的未来,都同频共振,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养气要在天人合一状态下从平旦之气开始。
孟子十分重视兄弟之伦,把兄弟无故看做君子人生的三大乐趣之一。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孟子·离娄下》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举例说假如有一个人对于越人射己和其兄射己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就是因为兄弟之间手足情感的缘故。
一个人如果养成此气便力量倍增,无所畏惧,勇猛无比,无坚不摧。为了保证家庭的和谐融洽,维护父子之间的敬爱之情,主张父子之间不以善相责备。他还提出保民而王: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程朱从理学观点进行解释,认为圣人的形色具备自然之理,就是天性。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徐复观说:践形……从道德的实践上说,践形,即是道德之心,通过官能的天性,官能的能力,以向客观世界中实现。孟子的修身还体现为践形工夫。
(《孟子·公孙丑上》)以心之志统率充塞在人体中的血气,使其得到控制,实现以心御气,就能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孟子·万章下》曰:娶妻非以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